“百年回顾 引领未来—中国涂料工业近代发展史”(连载二)
全球涂料网讯:
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,帝国主义倾销油漆就滚滚而来。与此同时,为了更方便地占领中国油漆市场,也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。
1932年,白俄商人鲍罗廷在上海开设了敖利马化学品公司,雇工4人,进口半成品生产硝基漆。月产700公斤。
1935年,英商太古洋行集团在上海投资兴建永光油漆厂。
日本势指我国东北,也在那里投资办厂(办什么厂?)当时,我国涂料工业先天不足,设备异常简陋,技术落后,产品品种单一,无法与进口货抗衡。尽管如此,不甘心落后的有识之士非常重视科研工作,以科技为先导,提高产品竞争能力。
1931年陈调甫先生带领从大学中招聘的毕业生,研制成功“永明漆”,质量(尤其是耐水性)超过美国的酚醛漆,一举成名,“永明漆”成了名牌产品。
上世纪30年代,一批从事化工及油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,为我国油漆生产的落后而忧患,决心追赶欧美,在我国涂料工业中一显身手。
1931年,在上海交大研究所设立油漆研究室,仿制涂料产品,进行原料分析,开发新品种。
1932年,上海造漆厂开始生产硝基漆。在30年代的激烈竞争中,又有一些油漆厂创办并站立脚跟。
1937年,爆发了卢沟桥事变,日本帝国主义大肆进攻我国华北,华东等地。全国抗战,沿海工厂被迫纷纷迁往内地。
在日战区,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军管或收买(强行收买)了一些规模较大油漆厂为侵华战争服务。
由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摧残,仍然有一批生产厂在不同的环境下顽强地破土而出,如1939年上海建立鸿康、飞达,中国维新,新华等油漆厂,广洲建立了岭南(现广州制漆厂前身)、美华等油漆厂。
抗战胜利后,国民党发动内战,中国民族涂料工业又受到沉重打击,涂料生产严重萎缩,陷入困境。
1948年,天津永明油漆厂生产中油度醇酸树脂及涂料。解放前夕,旧中国留下来的涂料工业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:设备简陋,原料进口,作坊生产、品种不全,这是旧中国涂料生产的真实写照。
1949年,我国仅有中小约50家油漆厂。年产量不足万吨。涂料产品只有几十种,而且都是低档品种。1949年,我国从事涂料生产的职工仅1055人,产量不足万吨。这就是新中国发展涂料工业的基础。(来源:全球涂料网)(更多资讯请登录:全球涂料网 http://www.soutuliao.com/)
热点资讯
|
|